华徽网消息 金门,战地文化集中体现在最具代表性的军事坑道、民防坑道。岛上众多的防空设施构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昔日的军事据点如今变身旅游景点向大陆游客开放。王东明 摄
金门的命运转折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1990年9月12日,两岸隔绝40年后签署了第一个处理两岸事务的协议,开启两岸事务制度化处理先河,协商与签署地正是金门,协议名为“金门协议”,主要为解决海峡“私渡”问题。
1991年,台湾当局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加上两岸关系渐趋和缓,金门于1992年结束“战地政务”,摆脱了长达36年的“军政合一”、“以军领政”的历史。
1993年,金门开放观光,观光客主要来自台湾本岛。
2000年12月13日,台湾当局单方面批准《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允许金、马及大陆居民往来旅游、商务、探亲等,俗称“小三通”,并决定于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
2001年1月2日,来自金门、马祖的民众访问团、进香团分别直航厦门、福州成功,完成了两岸分隔50多年来的首次客轮直接通航。
近年来,“小三通”范围逐渐扩大、限制逐渐放宽。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小三通”初期只有2万余人次,到2014年,金门“小三通”人数已突破单年度150万人次。
2004年,大陆方面开放福建居民进入金门观光,这比“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正式实施早了近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