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徽网消息 (胡雨松)往年间,每到五月底六月初,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都会收到大量投诉,内容多与杨树产生的飞絮影响市民出行相关,甚至有市民提出,杨树大量飘絮,为什么不能把杨树全都砍了。
把杨树全砍光,当然是最简单粗暴的办法,但在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工程师李德成的脑海里,让珠城市民与城市绿植和谐共处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今天砍树明天栽这么简单,更何况植树造林本就不是三五年可以见成效。不砍树,那老百姓的投诉怎么办?谈起解决方案,李德成颇为欣慰:“今年我们有针对性地对易飘絮的雄株杨树更替树种,今年飘絮量已经下降九成,目前一件投诉都没收到。”
与成功治理杨树飘絮这一顽疾相比,今年春天,另一项新政更让蚌埠市林业人感到欢欣鼓舞:蚌埠市制定并出台《关于建立涉林资源保护“五长五联”协作机制的意见》,这在安徽属于首例。用李德成的话说,这一机制的建立,让更多部门主动参与到林业资源保护中,也让林长办和林业部门在执法中有了更为充足的底气。
今年4月14日,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召开发布会,正式宣布建立“五长五联”协作机制,市林长办、市中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和市林业局联合研究建立了“林长+法院院长+检查长+公安局长+林业局长”的协作机制,实现林业资源行政执法和司法机关刑事执法的优势互补。
“林业资源保护涉及面太广了,从来就不是哪个部门的事情。”李德成与农林产业打了40年交道,每当谈及林业资源保护监管,还是会深深地感叹,“这里面实在是太复杂了”。
何谓复杂?一是林业保护涉及的部门多,很容易发生“九龙治水”的局面;二是从案发到案件办结流程长。李德成说:“同样是一起盗伐树木,因为树木种类、数量甚至是采伐区域不同,就可能涉及到刑事案件、行政案件、民事案件和公益诉讼。”在以往林业执法实践中,由于部门之间联动不够紧密,发生涉林案件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容易造成定量定性不够准确、互相推诿、案件久拖不决等情况。
蚌埠市三汊河湿地公园。蚌埠市林长办供图
而“五长五联”协作机制的出台,给蚌埠市深化林长制改革,强化涉林资源保护提供了新的的发展机遇。
“最大的变化还是办案结案速度变快了。”蚌埠市林长制工作科负责人陶有德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自“五长五联”制度进行意见征集以来,涉林资源案件的处理,就从一家独唱变为众人合唱,一旦发生涉林资源案件,由公安、林业部门协同出警,林业部门为案件办理提供技术支撑,及时判定林地性质、林木种类、数量勘定及案件性质,并对涉案当事人出具相关执法依据和法律文书,以确保林业执法案件高效推进,快办快结,案件处理的力度和速度有了明显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