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徽网消息 人们都知道,国民党的执政时间并非从满清灭亡开始的,而国民党完成中国统一的标志事件,就是张学良的“东北易帜”。它是指中国东北发生皇姑屯事件之后,根基深厚的奉系军阀张学良将原来悬挂的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并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南京,宣称接受国民政府管辖。

少帅张学良
张学良此举实现了当时中国的南北统一,而他这一举动的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内幕?
清朝灭亡之后,在1928年以前中国一直处在一个军阀割据,各地混战的状态中。1926年,蒋介石率国民革命军发动北伐,以消灭各地军阀政权,达成中国统一的目标。后来却因北伐军内部分裂,不得已,于徐州宣布下野。1928年4月他再次重新掌权,掌权后的蒋介石很快着手他末竟的统一大业,于是,发动了第二次北伐战争。同年5月底,北伐军进了北京,北洋政府被迫瓦解。日本要求张作霖死守燕、冀,但张作霖对日本这一要求置之不理,在撤回东北的途中被日本关东军暗杀。
张作霖虽死,但奉系政权却没有倒台,其子张学良在张作霖老部下张作相等宿将的推举下,继位东三省保安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成为东北政治、军事和社会集团的少帅,掌握东北兵权。东北依旧沿用北洋政府的五色旗作为旗帜,成为统一中国大业的最后绊脚石。

东北军
而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当天,正值张学良生日,他得知其父死于日本人之手之后,非常痛恨日本,所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少帅张学良如何能咽下胸中的恶气!而当时的东北已驻日本关东军,张学良欲报父仇却很难施展手脚。
而正在这个时候,日本胁迫张学良独立,并流露出侵略之意。自己父仇未报,父亲打下的地盘又要被日本夺走,国仇家恨,张学良自然不会愿意的。但当时作为一个刚刚上任,根基未稳的少帅,与一个当时国力强大的日本相对抗,真是螳臂挡车,实力相差实在悬殊。作为一个军阀,最大的资本就是军队和地盘,地盘一旦没有了,军队将何去何从?此时的张学良似乎没有其他的路可以选,只得撤军。而40万的军队撤要撤向哪里,军队日常开销从哪里来,这些都是大问题。放眼当时的中国,国民党已经占了全中国绝大部分的版图,张学良想找地方容身,要不就是和蒋介石抢,要不就是投靠,而论实力张学良肯定不如蒋介石,所以综合考虑,决定投靠蒋介石。如此,不仅利于报家仇,还可团结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

张学良与蒋介石
1928年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革命军宣告停战,表明不会干涉“重新统一”的任务。日本对张学良做法非常不满意,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还专门派遣特使林权助赴华,专程要求张学良搞满洲独立。
日本的要求被张学良一口回绝,并转身投入国民革命军。同年7月3日,北伐军与奉系军各派代表在北京会面,商讨和平解决方案。但因日本的从中阻挠,方案迟迟未决。
在中国、美国的共同努力下,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更换东北所悬之五色旗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中国得以统一。两天之后,依照先前谈判条件,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军政领袖。就这样,蒋介石的统一中国大业终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