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徽网消息 (宋江云)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一块根据地,是在哪里?由哪支部队创建的?
2016年9月17日,湖北郧西县关防乡,红25军75师23团政治部旧址。 红军长征时期,在湖北省郧西县建立的根据地主要在湖北口乡和关防乡一带。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谢匡时 图
“红军长征时期,在湖北省郧西县建立的根据地主要在湖北口乡和关防乡一带。是时,时任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徐海东在长征中曾负伤,在郧西养伤待了八个月。”2016年9月17日,郧西县档案馆馆长徐峰向“重走长征路”媒体采访团介绍说,鄂豫陕根据地是红军长征途中唯一建立的根据地。
2016年9月17日,湖北郧西县,游客在王家坪革命烈士陵园观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资料。鄂豫陕根据地是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根据地。
在郧西县档案馆红色郧西展版块,悬挂着创建鄂豫陕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徐海东的照片和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显示,徐海东(1900—1970),湖北黄陂人,开国大将。1932年后,历任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副军长、军长;1934年11月,率红二十五军长征,挺进郧西,军区司令部驻二天门,他领导创造了红军长征途中唯一根据地。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简称红二十五军)是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于1932年11月重新组建的一支革命武装。重新组建的红二十五军,在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后,仍坚持在鄂豫皖根据地斗争革命。
1934年冬,国民党军40多个团对鄂豫皖苏区进行“围剿”。同年11月16日,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率红二十五军2900余人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离开鄂豫皖苏区开始长征,并一路寻找合适的地区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1996年10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办的期刊《江淮文史》,转载刊发了一篇题为《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的文章。该文章原载于《星火燎原》。
上述文章称,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河南光山县花山寨召开常委会。会议一致同意红二十五军转移出去,创建新根据地,谋求新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家认为:向鄂豫陕边区转移比较容易发展,那里是三省的边远地带和接合部,军阀割据,敌人统治薄弱,又都是山区,有利于红二十五军活动。该会议确定了以平汉铁路以西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和豫西的伏牛山区为初步目标,程子华担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徐海东担任副军长。
红二十五军进入桐柏山区后,曾计划在这里建立根据地,但发现桐柏山区靠平汉铁路和汉水较近,回旋范围狭小,敌人又大兵压境,难以立足发展。之后,红二十五军又调头北上,进入伏牛山区,伏牛山区反动统治较严密,地主围寨多,建立根据地也比较困难,于是他们继续西进,直奔豫陕边界的商洛山区。
1934年12月初,红二十五军经河南省卢氏县境进入陕西省雒南(今洛南)县庾家河(今属丹凤县)地区。同年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雒南县庾家河召开常委会议,研究在鄂豫陕边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问题,决定在鄂豫陕边界创建苏区,并将中共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
2016年9月17日,湖北郧西县湖北关。红军长征时期,在湖北省郧西县建立的根据地主要在湖北口乡和关防乡一带。
鄂豫陕省委决定在此处创建新根据地的缘由是,鄂豫陕三省边界地区,北靠秦岭,南濒汉水,悬崖峻迭,地势险要,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此外,该地是陕军杨虎城部队的势力范围。当时,杨虎城一方面忙于进攻陕甘苏区,一方面又分兵南拒川陕边的红四方面军,西面还要戒备蒋介石的中央军,一时无暇顾及陕东南。鄂豫陕省委利用了这个有利的时机,决定在鄂豫陕三省边界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
1935年1月,国民党军对红二十五军发动了第一次“围剿”。红二十五军在运动中各个击破敌人,至1935年5月,先后取得蔡玉窑、文公岭、石塔寺、九间房等战斗胜利,并攻占5座县城,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胜利。
2016年9月17日,湖北郧西县,游客参观郧西档案馆血战云岭的史料。
红二十五军一边作战,一边建设新根据地,把粉碎敌人的“围剿”同创建根据地结合起来。
郧西县官方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当时经过五个多月的艰苦斗争,红二十五军作战上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先后攻占了镇安、柞水等5座县城。到1935年5月,红二十五军在鄂豫陕边界的郧西、卢氏、雒南、镇安之间地区,广泛发动和武装群众,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先后建立了2个县、13个区、40多个乡、300多个村的苏维埃政权和鄂陕边苏维埃政府。此时,红军已发展到3700余人,地方武装游击师和抗捐军发展到2000余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人口近50万,耕地面积90多万亩。中共鄂陕特委(1935年2月在郧西成立)和豫陕特委先后建立。
红二十五军撤离鄂豫皖苏区后,即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只是从报上得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动向。为配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北上,中共鄂豫陕省委决定率红二十五军主动离开鄂豫陕苏区西征,准备与主力红军会师。1935年7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陕西省长安县沣峪口出发,继续长征,后转向陕甘苏区。他们于同年9月15日到达陕西省延川县永坪镇,次日与陕甘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由于种种原因,在长征途中都未能建立革命根据地,”商洛学院历史系原教授余方平曾在《红二十五军长征与鄂豫陕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一文中提到,唯有自1934年11月从鄂豫皖苏区进行长征的红二十五军,在进入陕南后建立了以商洛为中心区域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这块根据地,一方面打乱了蒋介石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红军长征途中有了立脚点,红二十五军不但没有减员,反而发展壮大,由长征时的2900多人,发展到五千多人,这种情况,在所有进行长征的红军中,是仅见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