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徽网-------
5小时前2025.4.18
来自 微博网页版
华徽网======安徽.每日一景(5)】
安徽==阜阳===颍州西湖
欧阳修、苏轼都爱上颍州西湖,制作的诗情画意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欧阳修在颍州西湖一口气写下十首《采桑子》。
“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苏轼则写下诗句,将颍州西湖放在了与杭州西湖不分雌雄的位置,让颍州西湖名扬天下。
4月12日,“春游江淮请您来”采访团沐着暖阳,走进千年颍州,追随欧阳修、苏轼、杨万里等文豪的足迹,在诗词中品味美丽的颍州西湖。
颍州西湖位于阜阳市,是淮北平原上的一湖明镜。据导游介绍,颍州西湖兴于唐、盛于宋。其中有会老堂、清涟阁、画舫斋等十多处建筑,并有菱荷十里,杨柳盈岸,也因此有“十里平湖”之说。
美丽中国有“天下西湖三十六”之说,千年颍州西湖与浙江杭州西湖、江苏扬州瘦西湖和广东惠州西湖齐名,最为人们所乐道,游客们或泛舟湖上,或漫步岸边,享受着春天的宁静与美好。
走进兰园怡园,品读唐朝诗人许浑的诗词:“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从诗中所描写不难发现,当时的颍州西湖已经成为一处园林旅游胜地。
站在飞盖桥上,曲桥朱栏,倒映湖面,上通车马行人,下通画舫游艇,桥体的木质横栏上印刻着一句句历代文人在此留下的诗句。
欧阳修出任颍州知州期间,在西湖上新建三桥,亲自命名并赋《三桥诗》以纪念。其中《飞盖》诗云:“鸣驺入远树,飞盖渡长桥。水阔鹭双起,波明鱼自跳。”据考证,欧阳修关于颍州西湖的诗词有100余首,足见他对颍州西湖的钟爱。
欧阳修、苏轼都爱上了颍州西湖的诗情画意,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苏轼在颍州西湖赏花,信手拈来写下一首词,成全了荷花的美名。品味着《浣溪沙·荷花》,仿佛穿越时空,由景入情。
漫步湖畔,一步一景,在诗词里品味颍州西湖,仿佛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盛宴。这里有原生态的湖泊风貌、宋朝市井生活还原场景、诗词大家的欧苏文化厅,在竹林乐府、飞盖桥、水运清州吟诗作对,坐乌篷船、乘画舫,入“蓬莱仙岛”,诗情画意泛舟西湖。
千年颍州西湖,平湖十里碧琉璃。去年底,颍州西湖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如今,颍州西湖景中有景,处处有诗,诗词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令游客流连忘返。(柏松 李季)收起
转发
评论
华徽网-------
2小时前
来自 微博网页版
4
华徽网===安徽。每日一景(4)】
安徽===合肥===宋。包拯。包公园
包公园(Lord Bao Park),简称包园,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72号,始建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是为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修建的园林。
包公园占地34.5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5公顷,总体布局为开放式,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景点组成。
包公园,198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0年被中央纪委命名为首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包公祠
包公祠位于包河香花墩,其初为城南梵刹,是包公幼年读书的地方。祠内由正殿、东西两厢房、廉泉井、流芳亭、回澜轩、包公故事蜡像馆及大片的碧水和园林组成。正殿端坐八尺高的包公塑像,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侍立两旁,并置有龙头、虎头、狗头三铡;祠东六角亭内有一“廉泉”古井,井沿上也布满一条条深深的凹痕,那是井绳长期磨擦留下的;祠西的“流芳亭”为包公幼年读书、玩耍处;“回澜轩”则以“瓯塑”的艺术形式,再现了包公真实的一生。
包公墓
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包公去世,次年,其女婿文效将其灵柩运回合肥,归葬包孝肃墓园。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为纪念这位著名清官,家乡人民在老城区内的兴化寺建了一座祠堂,那是包公祠的最早雏形。
明弘治元年(1488年),时任庐州太守的宋克明在此兴建“包公书院”,那时是包家后裔及城内一些有声望的大家子弟读书的场所。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朝廷御史杨瞻重修“包公书院”,并定名为“包公祠”。
明清两代的官吏,贤人圣士都对包公祠进行过修缮、增制。太平天国时期,包公祠曾一度毁于战火。
清光绪八年(1882年),晚清大臣李鸿章独自捐资2800两白银对包公祠加以重建,规模依旧,增添了东西两厢房。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李鸿章的侄孙、举人李国蘅作《香花墩井亭记》,刻于石碑上。文中有一个故事称有位太守喝了包公祠井里的水,头疼不止,后世人得知此太守是个赃官,遂有井水可以判别官员廉洁与否的传说。后人为此井修一亭,名曰“廉泉”,留存至今。收起
、
、
、
、16
【华徽网===安徽。每日一景(3】】
安徽亳州市=====曹操运兵道
本网信息 曹操运兵道(又称曹操藏兵道)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老城区地下,是东汉末年曹操为军事需求修建的地下战道,距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作为中国迄今发现历史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军事设施,其价值远超地面古城遗迹,被誉为“地下长城”。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空间布局:以大隅首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面延伸至城外,已探明长度约8000米(目前开放游览约700-1000米)。
建筑特点:地道经纬交织,含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及立体交叉道四种形式,道内高度1.6-2.1米,宽度0.6-0.9米,部分区域需弯腰通过。
深度与结构:距地表2-7米,含土木、砖土、砖木、混砖四种结构,道内转弯处为“T”型连接,双道间设方形传话孔。
二、军事功能与设施
战术设计
地道体现了曹操“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军事思想。据传曹操曾令士兵通过地道更换服装制造兵力假象,迷惑敌人。其功能包括反包围、隐蔽行军及出奇制胜。收起
【华徽网===安徽。每日一景(2】)
安徽‘凤阳县
【凤阳明中都】:触摸历史的“活化石”
四月的江淮大地,草长莺飞,万物萌新。4月12日,记者跟随“春游江淮请您来”采访活动,探寻明中都遗址公园的春日盛景。这座被誉为“中国古代都城建设集大成者”的明代皇家都城遗址,正以“遗址保护+文旅融合”的全新姿态,向世人展现着六百年前的磅礴气象与春日里的历史温情。
明中都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家乡凤阳营造的都城,虽因历史变迁未能完全建成,却承载了明初都城规划的最高水准,被考古界称为“中国古代都城的蓝本”。
“明中都遗址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演变的关键环节,其‘三重城垣’‘中轴线对称’等规划理念深刻影响了南京、北京的都城建设。”凤阳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明中都遗址的“国保”级文物——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的保护展示工程持续推进,让沉睡的遗址“开口说话”。
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明中都的保护与开发始终秉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近年来,凤阳县依托遗址资源,打造“明中都—明皇陵—狼巷迷谷”文旅线路,推动“遗址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深度融合。遗址周边的官塘镇、总铺镇等地,兴起了一批以“明代文化”为主题的民宿、农家乐,村民们通过经营特色餐饮、手工艺品,共享文旅发展红利。
“我们不仅要守护好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更要让遗址‘活’起来,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凤阳县文旅局负责人表示,未来计划推出“明中都夜游”“都城文化节”等项目,让遗址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当历史的厚重感与春日的蓬勃气息相互交融,明中都遗址公园正成为江淮文旅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不仅是追溯明代都城文明的历史课堂,更是人们触摸传统文化、感受古今对话的精神家园。在这个春日,这座六百年古都遗址正以开放的姿态,邀请八方来客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春日之约。( 史睿雯 王子麟)收起
华徽网-------
4-14 16:38
来自 微博网页版【华徽网====安徽每日一景】
安徽。蚌埠。固镇县:昔日楚汉古战场,今日旅游打卡点
本网消息 在固镇县,则是通过科技手段,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2000多年前楚汉战场的风云变幻。公元前202年,发生在固镇境内的“垓下之战”,留下了“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等典故,如今,垓下遗址公园结合楚汉文化,开发VR互动、汉服体验等项目,通过3D艺术画、全息投影和沉浸式场景体验等科技手段,为游客开启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之旅。4月8日,2025“春学江淮 研读安徽”春季研学旅游精品系列线路发布,“垓下遗址考古探秘研学之旅”成功入选;该项目还入选了“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
作者: 李旭